越來越多的老師脫離機構,另起爐灶。但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遭遇種種困難,過程并不順利。教師離開機構另開輔導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成本、銷售還是管理?
多知網8月15日晚間消息,越來越多的老師脫離機構,另起爐灶。但在創(chuàng)業(yè)中可能遭遇種種困難,過程并不順利。教師離開機構另開輔導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網友袁榮在知乎上回答了“教師轉型創(chuàng)業(yè)開輔導機構,多數失敗少數成功,為什么?”他的答案或許可以給準備創(chuàng)業(yè)的老師們一些借鑒和參考。
1,以為教育是要講良心的,輔導時階段性目標設定得不夠功利性,以致學生和家長看不出自己進步了。(這種原因很少)
2,沒有市場營銷能力,招完第一波后,第二波學員銳減,以至干不下去。也有找了市場人員來,卻不愿意給市場人員足夠的回報,以為是自己教學水平高。市場人員一怒之下,分道揚鑣,結果老師發(fā)現,學員居然也走光了。(這種很常見)
3,沒有成本意識,租一間教室,三個月就花去了一大把錢,之后就慌了。早早地招了一些其他老師,財務、行政等裝樣子的人,開銷太大,卻沒有生源。(這種見過幾例)
4,早早地把經營權交給他人,以為自己是個老師,既然不擅管理就交給擅管理的人吧,一年后發(fā)現已是個爛攤子。(這種很常見)
5,以為已有教學經驗夠強了,不知道再去補充學習,不知道如何和學校的教育形成差異。以至無法建立新的系統(tǒng)。無法進行內部梯隊建設,內部培訓,教來教去都是以自己那套為主。不能發(fā)展壯大,幾年下來還是小機構,沒有競爭力。(這種到處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