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資本的重要性在遠程教育中更加凸顯。
多知網8月23日消息,在“第二屆中國西部教育發(fā)展論壇”上,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比較教育研究所所長王素發(fā)布了“東西部在線學習現狀分析”的相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于2020年2月24日-3月2日收集數據,數據樣本覆蓋所有省,在線填寫,全國教師問卷175681份,有效樣本171342份,有效本率97.53%;家長問卷1848817份,有效樣本1802596份,有效本率97.50% 。
根據“報告”,地域、學段、教齡、學校等級、辦學性質是中國教育系統在線抗疫調查數據中五大值得關注的核心變量。
數據顯示,“省、市、區(qū)縣重點學校”“一般城市學校”“鄉(xiāng)鎮(zhèn)或鄉(xiāng)村學校”“其他”的學校等級分類,與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諸多指標之間呈現正向差異現象,即學校等級越高,在線教育相關指標的表現相對更好。
學段高低與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諸多指標之間,也呈現值得關注的負向差異現象,即學段越低,在線教育相關指標表現越好。
教師教齡與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諸多指標之間,呈現值得關注的負向差異現象,即教齡越短,在線教育相關指標表現越好。
數據顯示,教育端和受教育端在注意力、異步錄播等教學方式、家庭資本三個方面認知一致;互動性維系和注意力獲取,是決定在線教學效果的最關鍵因素;教育端和受教育端共同偏好異步教學模式;家庭資本的重要性在遠程教育中更加凸顯。
西部地區(qū)學生家長偏向“錄播視頻,課后上傳作業(yè)”
中西部地區(qū)家長更傾向于陪伴在線學習的孩子。
中西部地區(qū)學生在線學習的頻次明顯高于東部地區(qū)。
西部地區(qū)的學生家長喜歡“錄播視頻”和“在線布置作業(yè),拍照上傳”的比例顯著高于東、中部地區(qū)家長,喜歡“直播視頻”的比例顯著低于東、中部地區(qū)家長。
西部(3.58)和中部(3.57)地區(qū)學生家長對使用電子設備進行在線學習的支持程度顯著高于東部(3.48)地區(qū)學生家長。
中部地區(qū)學生家長的滿意度(3.66)顯著高于西部地區(qū)(3.62)和東部地區(qū)(3.54)家長。
東部地區(qū)教師對在線教育效果更肯定
東部地區(qū)教師對在線教育的態(tài)度更積極,對在線教育效果也更肯定。
教師在線教學的能力上,東部地區(qū)教師在線教育的技能高于西部地區(qū)。
東部地區(qū)教師教師對在線教學實際效果的滿意度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區(qū)。
綜合來看,“利用微信群、QQ 群等布置自學任務”(69.55%)是疫情期間受訪教師開展在線教學的主要方式。此外,“直播課堂”(52.18%)和“利用教育云平臺、網絡教學平臺等開展在線互動學習”(45.29%)占比也較多,均超過了四成。
東部地區(qū)教師(11.63%)“不布置作業(yè)”的比例顯著高于中(5.69%)、西部(3.96%)地區(qū)教師,西部地區(qū)教師(65.76%) “布置傳統紙質作業(yè),完成后拍照”的比例顯著高于東(50.07%)、中部(59.94%) 地區(qū)教師。
中部地區(qū)的教師認為“網速慢,卡頓”是制約其進行線上教育主要因素的比例(64.66%)較其他類別更高;西部地區(qū)的教師反映“缺少終端設備”是制約因素的比例更高(48.23%);西部地區(qū)老師認為“不熟悉在線教學的形式”是主要制約因素的比例更高(40.71%)。
西部地區(qū)在線教育最大挑戰(zhàn)為學生家庭在線學習條件的支持與保障
“報告”數據來源于一起教育科技,選取東、中、西GDP中等的地級市,分別從中隨機抽取500名學生進行數據分析。
結果為通過分析可知東部某市低水平考生人數占比最高,西部某市低水平考生人數占比最低。
“報告”認為,原因在于:(1)國家對西部信息化投入較大;(2)西部教師接受了更多的新技術、新理念。
在線教育資源的來源上,具體來看,東部地區(qū)教師(58.25%)自己制作在線教育資源的比例顯著高于中(49.61%)、西部(43.33%)地區(qū)教師;西部地區(qū)教師(48.02%)在線教育資源由平臺提供的比例顯著高于東(26.82%)、中部(39.67%)地區(qū)教師。
學生家庭在線學習條件的支持與保障是西部地區(qū)教師認為在線教育的最大挑戰(zhàn),以及最想獲得的支持。
根據“報告”,王素認為:
1. 優(yōu)質在線教育資源顯現集約化發(fā)展趨勢。
2. 年輕師資是推進在線教育的重要支撐。
3. 提高西部地區(qū)教師信息化能力是保障西部地區(qū)在線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
4. 西部地區(qū)的家庭資本薄弱是制約西部在線教育發(fā)展的瓶頸之一,要避免新的數字鴻溝的產生。
5. 要探索教育供給社會化的有效機制,通過技術共享優(yōu)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