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波上海小囡的共同回憶里,都有華東師大版《一課一練》,那套“老師不用不放心,學生不做不放心”的作業(yè)題。在這個90%出版社都涉足的教輔市場里,《一課一練》每年印數(shù)100多萬冊,碼洋兩三千萬,十幾年長盛不衰,它是怎么做到的?
導語:一波波上海小囡的共同回憶里,都有華東師大版《一課一練》,那套“老師不用不放心,學生不做不放心”的作業(yè)題。在這個90%出版社都涉足的教輔市場里,《一課一練》每年印數(shù)100多萬冊,碼洋兩三千萬,十幾年長盛不衰,它是怎么做到的?《新民周刊》做了一組報道,多知網(wǎng)選摘了部分內(nèi)容:
書商“標配”
《一課一練》最早推出是在1993年,當時上海在進行第一期課程改革試點,給教輔市場刮了陣東風。上海獲得了單獨命題地方高考的權利,市場上很需要針對上海教材和上??季淼慕梯o,而學生的選擇很少。
大部分學校采用的教輔是從美國引進的“AB卷”模式,編寫者設計A、B兩套題型和難度相仿的試卷,學生用A卷測試時做錯的題目,可以在B卷上找同類型的題鞏固練習。當時很少有緊跟課程的同步類教輔,學完一課想要夯實基礎的學生,感覺教材上寥寥幾道習題“吃不飽”,卻找不到其他題目“墊饑”。
華東師大出版社編輯王少如看準這個市場,采用當時比較時髦的“編、印、發(fā)”一條龍的方式,拉起一個班子做《一課一練》。他從聯(lián)系作者、組稿到編輯都一手包辦,自己騎著黃魚車把印好的書往圖書批發(fā)市場拉。
《一課一練》就像沙漠里的甘霖,很快在市場上聲名鵲起。1999年,華東師大出版社決定集合全社資源將《一課一練》這個品牌做大。各個學科編輯室認領自己的科目,由社里的編輯策劃組稿,精心組織人員編纂。
最初《一課一練》是“斷碼”產(chǎn)品,只覆蓋小學和初中幾個年級的語數(shù)外三個學科,后來增加了初中物理、化學,經(jīng)過不斷修訂,補全一到十二年級全部學科。
一系列改革短時間就將《一課一練》的聲勢拱上了頂峰。2000年前后,《一課一練》銷量最高達到200多萬冊,不少學科接近人手一冊。
那時《一課一練》是大大小小書商的“標配”,經(jīng)常賣斷貨,為了拿貨,書商要和出版社發(fā)行人員拉關系。
“《一課一練》最緊俏時,一卡車書送到圖書批發(fā)市場,貨剛卸下來,門一開,書商沖進來,直接往書堆上一坐說‘這堆歸我!你們別搶!’場面混亂要出動保安維持現(xiàn)場秩序?!比A東師大出版社社長王焰回憶。
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版本,一屁股坐在書堆上的是出版社的發(fā)行員。據(jù)說她押著書到了市場,看到一群書商往里沖,急得坐在書堆上嚷嚷,你們都別搶,拿貨付現(xiàn)金,誰也不能賒。
無論是哪個版本,一套書有這樣的“牛氣”,還是很值得驕傲的。
接地氣的編寫組
為何《一課一練》可以擁有這么多學生擁躉?很多人認為是題目“接地氣”,能讓普通學生吃飽,也是“學霸”、“大神”的基本菜式。
“比起一些定位高精尖的教輔,《一課一練》更注重均衡、全面,適合大部分學生的要求?!比A東師大出版社總編輯阮光頁說,使用《一課一練》的最大群體是中等以上學生,不少重點中學的學生也在使用。
“如果把上海所有中學的教學水平分為8個層次,《一課一練》的目標學生在四五級。每節(jié)課后除了基本練習題,我們還會有兩道拓展練習,這樣二三級的學生也可以滿足?!?上海某區(qū)的數(shù)學教研員董建(化名)說。他從2000年開始參與《一課一練》高中數(shù)學編寫,曾在中學執(zhí)教數(shù)學,用《一課一練》布置作業(yè),出版社在調(diào)查“用戶體驗”時找到了他,董建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后來就從《一課一練》使用者變成了參與者。
做出定位相對容易,在具體編寫中拿捏卻很難,因為一道道題目的難易程度,往往難以量化。
董建認為,這就要考驗編寫者的功夫。有經(jīng)驗的一線老師,可以準確估算某一類型的題目,有多少比例學生掌握?!昂玫睦蠋煶鲆粡埰骄?0分的卷子,可以做到最終誤差只有一兩分?!币痪€老師參與編寫最大的便利在于,他可以先拿題目給班里的學生做,了解錯誤點集中在哪里,有多大面積。
因此《一課一練》的作者團隊都是由教研員組織一線的老師編寫,主力是市重點、區(qū)重點中小學老師,大部分是學校里的學科帶頭人。編寫團隊基本是固定的,每個年級每個科目由三五人組成。
最初《一課一練》是由幾個編輯室各司其職,2008年出版社改革后,《一課一練》進入了項目管理狀態(tài),由華東師大出版社教輔分社負責項目,總社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和配置資源。
很多編寫者形容,每次編書稿的狀態(tài)就是“茶飯不思,滿腦子都是題目”。中學階段的教輔參照中考和高考,習題來源比較多。董建說,高中數(shù)學教輔,作者原創(chuàng)題目大約占五分之一,其他題目是從各地高考、上海市聯(lián)考、統(tǒng)考的題目改編而來。
“教輔的作者也是使用者,平時會把教學上積累、收集或創(chuàng)作的好題目隨手放在抽屜里,修訂教輔時就把同類型更好的題目換上去,把更新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 華東師大出版社教輔分社社長倪明說。
常修常新是教輔保持活力的關鍵,即使教材沒有變動,《一課一練》一兩年做一次小修改,三年大修訂一次?!斑@也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讀者喜歡用最新版的教輔?!?/p>
教輔題目進教材
如果同步類教輔有兩只手,必然是一只手抓緊教材,一只手抓緊學生。
同步類教輔要編得貼近實際需求,最重要是吃透課程標準。以初中語文《一課一練》為例,牽頭編寫的是浦東教育發(fā)展研究院教研員夏智,他要求編寫老師熟悉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了解上海市語文學科教學要求,掌握上海市考試院每年編寫的“考試要求”,從而做到選材規(guī)范和命題規(guī)范。
在教材改革時,同步類教輔也會跟著修訂,而哪一家出版社最先推出貼近教材的新教輔,誰就獲得市場。
2000年前后,上海推行第二期課程改革,采用新課標訓練系統(tǒng),上海有50多所學校試驗二期課改教材。學生9月1日開學才拿到新教材,但很多人提前一個月已經(jīng)從新課改版《一課一練》中窺見了新教材的只鱗片爪。
大部分出版社6月才能見到新教材,短短兩個月時間,如何能第一時間推出配套的教輔?
阮光頁說,出版社會根據(jù)提前確定的教材章節(jié)、目錄和編寫體系先做一部分內(nèi)容?!敖涛贿呍诰幗滩模覀兺骄烷_始做教輔,先按照手頭的信息編,見到教材再調(diào)整?!?/p>
打贏這場仗的核心競爭力是內(nèi)行的編寫團隊?!兑徽n一練》作者中有不少教研員和特級教師,對上海中小學教材的修訂及各科考試題型變化比較熟悉,也都有較深入的研究。所以《一課一練》作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很準確。
華東師大出版社的另一個優(yōu)勢在于擁有部分教材的出版資格,能夠先睹為快?!拔覀冊谝黄谡n改時中標出版一部分中小學教材,二期課改延續(xù)了出版資格。所以我們出版和中小學教材配套的教輔,既是優(yōu)勢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阮光頁說。
雖然有了譜,但怎么彈這首新曲子當時誰心里也沒底。比如二期課改的物理新教材中有大量實驗,如何在教輔中體現(xiàn)這一塊內(nèi)容?
華東師大出版社教輔分社《一課一練》項目負責人趙俊麗回憶,當時華東師大出版社推出了上教版、上科版、二期課改實驗版物理。在實驗版中加入“課前感悟”、“鞏固與診斷”、“拓展提高”幾個部分。在“課前感悟”板塊,作者設計了一些和生活相近的實驗,學生可以用身邊的物品動手操作,感受物理定律。類似的創(chuàng)新費了作者團隊不少心血。
當時市場上出現(xiàn)很多號稱和新教材同步的輔導書,但大部分是新瓶裝舊酒,將配套老教材的教輔改頭換面,打上新教材旗號,也有些干脆胡編亂造,和新教材風馬牛不相及。這些教輔一時搶占先機,但做壞了口碑。“精確制導”的《一課一練》在其中脫穎而出。
2005年,二期課程改革的教材做了一次修訂,外界反映數(shù)學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太簡單,不解渴,董建參與了教材習題的重編?!敖滩木帉懡M10人,我也在其中,有很多新修訂的習題就是脫胎于市面上的《一課一練》。”
教輔的另一只手要抓緊學生,最重要的是收集用戶反饋。
很多使用《一課一練》的老師畢業(yè)于華東師大,出版社通過校友圈子調(diào)查使用情況,了解哪些學校用得多,使用者希望要什么類型的題,給學生什么方式的訓練。
“我們會根據(jù)一線的需求做調(diào)整。比如以前每課配一個練習,不超過10道題。很多老師反映這樣的設置還不夠,因為每周學校會有個單元訓練,希望有周練,于是華東師大出版社又推出了《一課一練》增強版?!倍ㄕf。
過去出版社和讀者交流的方式很傳統(tǒng),像“相親角”一樣在人民公園擺攤,做教育“義診”,解答家長和孩子的問題。網(wǎng)絡普及以后,很多人會發(fā)郵件給出版社。隨著自媒體興起,出版社通過微博上傳聽力材料,回復粉絲的問題,在微信群里和學生交流,學生把不會做的題目用手機一拍,直接傳給群友,溝通變得更迅捷。
近幾年出版社推出了《一課一練》游學網(wǎng),學生能在網(wǎng)上下載《一課一練》提高版試題以及詳解答案。為了模擬老師“面授”的感覺,出版社還將一些題的完整解析過程拍成視頻,讓學生通過微視頻自學。
與時俱進的思路,讓華東師大出版社把一本暢銷書變成了品牌書。
一道題目換三次
教師會將《一課一練》看作等同教材的權威參考。有位高中老師向出版社反映,他教學生“翻兩番”是指四倍,學生卻說初中老師教的是三倍。他打電話給初中老師,對方說這是《一課一練》上寫的,絕對正確。原來《一課一練》的“翻兩翻”指的是將一張紙折成三等分,兩邊向中間翻,就是三倍。
“很多人覺得《一課一練》的影響力等價于課本,遇到分歧時會以《一課一練》作準,這給我們提出更高要求,一定要把書的質(zhì)量編好?!蹦呙髡f。
目前90%出版社涉足教輔市場,外地出版社也在搶灘上海,而上海一個年級的學生數(shù)量有限,最高峰在17萬,最低只有五六萬,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一些出版社表現(xiàn)激進,甚至派銷售代表深入學校、用低折扣進入民營書店,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一課一練》完全走市場還能保持銷量相當不易。
“這套教輔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就是以內(nèi)容質(zhì)量為王。一是各個學科編輯抓命題質(zhì)量,另一個是審讀編輯抓文字準確性和答案正確性。”阮光頁說。
書稿入社要經(jīng)過幾道工序。先要經(jīng)過項目編輯預審,抽查題目是否符合組稿要求以及教學大綱,答案是否正確,體例是否統(tǒng)一,預審如果有問題就退給作者修改。
過了這關,書稿進入審校部,由編輯審讀。出版社有十多位專職審讀編輯,以及一二百位兼職審讀編輯,大部分是華東師大研究生。除了審讀中小學教材以外,全社最優(yōu)質(zhì)的審讀編輯都配備在教輔上?!凹词箤徸x小學一年級的教輔,編輯也要專業(yè)對口,要驗算每一道題目,再進行校對?!比A東師大出版社審校部主任孔繁榮說。
書稿付梓之前還有最后一道質(zhì)量檢查,驗算答案的正確性?!罢麄€過程中,每道題目起碼驗算三遍,遇到比較復雜的數(shù)理題目,可能半天時間只校對了一兩頁?!笨追睒s說。
編寫作者剛開始都覺得這個過程“不勝其煩”。作者交了初稿以后一段時間,會接到編輯的反饋,指出符號使用規(guī)范、題目歧義、解答正確性等方面的問題。修改稿傳到出版社,不久會再一次接到反饋。
“編輯的工作很細致。比如他會指出前面課時配套的練習題,如果解答時用后面課時學習的知識,就要替換,因為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題目難度限定在課本練習冊起步水平,不能高于課程要求,如果是拓展性題目要注明。”
董建記得,去年在編寫《一課一練》高二增強版時,選了一道數(shù)列題,編輯在審讀時發(fā)現(xiàn),這道題已出現(xiàn)在基礎版《一課一練》中,就讓作者換題。改好以后沒多久,編輯又打電話來,換過的新題和階段訓練卷中的一道題類似,再換。一道題換了三次,可見編輯下的功夫。
“一般出版物差錯率在萬分之一以下就是合格品,我們要求更高?!比罟忭撜f,曾有擔任教材副主編的老師,感嘆編《一課一練》比編教材還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