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網4月28日消息,自2014年以來,國家自主招生開始改革,發(fā)展到目前,裸分上北大、清華已經越來越難。自主招生考試的流程究竟是怎樣的,對標公立高中及考生的需求何在?在多知網舉辦的第十五期【OpenTalk】線下沙龍活動上,百加教育COO葉駿翔分享了如何通過“B+C”模式滿足自主招生賽道的痛點。
以下為演講實錄,經多知網整理:
百加教育是一家于2014年自主招生改革同步誕生的公司,目前,公司全職員工120多名,兼職教師超過2000名,在讀學員3000多名。
自主招生現行政策、行業(yè)痛點發(fā)生怎樣的改變?
現行自主招生政策有廣義的理解與狹義的理解。狹義的自主招生政策是全國90所985、211大學擁有的一項招生權限,在教育部的指導下單獨組織招生活動,挑選出符合本校招生要求且具備學科特長與創(chuàng)新潛質的當屆畢業(yè)生,并給予一定的高考加分(如20分、60分、一本線加分等)。
招生活動分為初審和復試兩個環(huán)節(jié),初審于每年3月至4月進行,復試于高考后及高考出分前進行。廣義理解下的自主招生還可包含招生活動與狹義自主招生類似的綜合評價、中外合辦院校申請(如上海紐約大學)、香港大學多元卓越計劃等招生政策。
從2014年自主招生改革后,狹義自主招生的大學數量恒定在90所,但綜合評價等政策開放的院校的數量逐年增加。14年改革將自主招生的參與方式由校薦變更為考生自我推薦,廣大一本線上考生參與熱情空前高漲,18年參與自主招生初審的考生人數已經超過82萬。
隨著大部分一本線上考生都在思考如何通過自主招生政策為自己的升學帶來價值,考生在備考自主招生時的競爭壓力不斷變大,參培意愿日趨強烈,產品選擇也日趨謹慎。考生在備考中的痛點可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如何從數十所大學中選擇適合自身未來發(fā)展且加分概率大的院校進行準備;
2. 如何利用高中課余時間進行初審報名所需材料的準備工作;
3. 如何高效且準確地進行初審報名工作;
4. 如何利用高中課余時間進行復試中筆試及面試考核的備考工作;
5. 如何規(guī)劃復試考試行程并完成考前沖刺復習。
目前自主招生賽道中的各家公司多在以上方面進行單點或多點的布局,由于不同公司的基因不同,他們在賽道的切入點及產品模式也存在很強的各異性。例如部分主體業(yè)務為高考志愿填報的企業(yè),偏向于在1和3中布局,將自招作為志愿填報中的一條途徑,因此產品模式更偏向服務性產品。
C端產品:圍繞初審和復試設計六大模塊,全流程服務
自主招生是隸屬于高考輔導下的一個門類,因此百加任何產品中的培訓元素會高于其他元素,我們的產品最終致力于通過培訓幫助考生獲得加分。百加創(chuàng)立之初會選擇自主招生賽道,除團隊基因及賽道藍海屬性外,還認為自主招生參培生源是同階段學生中真正的頭部生源。
目前,我們的自主招生主打產品是“夢想啟航”產品,這個產品圍繞著如何幫助考生拿到最終加分,展開六大服務模塊——擇校定位、背景提升、初審申報、筆試輔導、面試輔導、模擬考試。
前三大模塊圍繞著初審環(huán)節(jié),幫助考生走進考場。后三大模塊圍繞著復試環(huán)節(jié),幫助考生拿到最后的加分。例如百加在筆試及面試輔導模塊堅持長周期及個性化教學,重視學與練結合。在筆試輔導中,百加根據獨家出版物《全國重點大學自主招生考法與真題》將筆試知識劃分為必修與選修內容。
必修課程中,考生將掌握自招筆試中的高頻考點并進行針對性訓練,百加將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報考大學進行分層教學。選修課程則收錄了每一所大學的特殊筆試內容,如中傳的傳媒類視頻分析題、法大的邏輯題、西財的財經知識題等。
某種程度上,前三大模塊的產品質量決定了公司在賽道增量客戶中的競爭優(yōu)勢,后三大模塊的產品質量體現了公司在賽道存量客戶中的競爭地位。
B端產品:“北清目標班”聚焦尖子生,賦能公立高中提升加分率
裸分上北大、清華已經越來越難了。
對于加分,所有的知名高中已經達成一個共識,為了給學生加分,應運而生了“清北目標班”,這個班級定位是幫助這些基本上能夠拿到初審機會的同學,通過一定長周期的學習,依托我們的教研機制,提升整體的加分率。這個班級是和公立學校合作的,我們給公立高中賦能。
夢想啟航的學生需要的是一個托管式的服務,最好是“從頭操心到尾”。“北清目標班”聚焦于想要獲得清北自招加分的尖子生,是一套主要針對公立高中的課程體系。
體系中包含北清一輪復習課、寒假特訓班、北清模擬考試、北清二輪復習課和沖刺復習特訓班等課程內容,采用雙師課程模式,隨著清北的考試節(jié)點進行授課。
目前,這項產品的收費標準一般會低于10萬元,包含雙師的硬件費用和課程費用。今年“北清目標班”的模擬考試中,共有3600多名學生參加, 2018年百加預估培養(yǎng)的北清人數將在1000人左右。
民辦教育范疇內,老師絕對不是我們存活的憑證,但機制和技術是
我對行業(yè)有兩個思考。
一個有關于教學和教研。
關于教學與教研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討論似乎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百加認為,教學過程是由“教學老師”完成的教研老師對學生教學意志的轉移?!敖虒W老師”是廣義的理解,也包含APP、教輔、視頻、教具等。教學標準化的提升一定來源于教研標準化,而教研標準化的核心難點在于教研如何獲取學生學習數據并據此提升自身對學生的教學意志。
師資,它可以是民辦教育的“比較優(yōu)勢”,講同樣的內容,我用的老師比你好一點,這是比較優(yōu)勢,但再好好不過公辦體系。老師絕對不是我們存活的憑證,但是機制和技術的杠桿一定是。
好的老師,并不意味著能夠最終呈現給學生一個比較好的內容,積累很多的ppt和教案,也并不意味著能夠最終呈現給學生一個比較好的內容,達到此點一定最終意味著有一個比較好的機制。因為學習這件事情我從來不認為僅僅是老師給學生講的。機制決定了所設計的產品。
第二點思考,我不太認為教育行業(yè)是馬太效應很強的行業(yè)。
拿到這次講座題目的時候,問新高考賽道下有怎樣新的機會?某種程度上,教育行業(yè)被互聯網或者說互聯網思維顛覆的還是太過有限,這次受邀分享的主題是“新高考賽道有哪些新的痛點及機會”,分享的結尾和各位同仁一起思考一個新的問題,教育行業(yè)的新機會是否本質上都會存在于這個行業(yè)的某些環(huán)節(jié)被其他行業(yè)的思維深度顛覆?
謝謝大家。
發(fā)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