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市場格局決定了兩個城市有不同的策略和打法。

上?!皟r格戰(zhàn)”還未打響,這里的K12市場和北京有些不一樣

2017-07-20 15:35:10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wǎng)    作者:黎珊  

  多知網(wǎng)7月20日消息,在北京,K12低價課已經(jīng)成為幾家大型培訓品牌前端入口競爭的必要手段。甚至在“價格戰(zhàn)”的推動下,北京K12培訓市場的格局重新整合,中小機構面臨被洗牌危機。

  然而,相比于北京K12入口端的激烈競爭,在國內培訓市場份額排列第二的地區(qū)——上海,卻相對平靜。

  

  去年,上海新東方在新初一、新高一兩個入口設置低價班:新初一推暑期語數(shù)外三科599元,新高一任選四科999元。到了今年,新東方將入口端的設置集中在新初一,關閉了新高一入口,只在新初一推出了語數(shù)外三科199元低價班。

  集中力量做新初一的入口,是今年上海新東方調整后的策略。而北京新東方繼續(xù)了往年的“50元”戰(zhàn)略,并且對新初一,在3月分班考試班和7月推暑期預科班都使用了“50元”戰(zhàn)略。

  在高中入口,北京學而思推出了暑期任意一科“50元”策略,上海學而思推出的是,報數(shù)學加100送一科的策略。同時,包括昂立在內的其他上海本土類的班課品牌也都是常規(guī)性的優(yōu)惠政策。

  相較于北京市場的低價策略,上海的優(yōu)惠策略力度較弱。

  反而在上海的本土品牌中,動靜較大的是做一對一業(yè)務的精銳。今年,精銳第一次推出了暑期189元9次課的低價班。而與其對標的一對一品牌,昂立智立方、智康未發(fā)現(xiàn)相應動作。

  總體來看,上海的培訓市場還沒有形成北京這樣的價格“火拼”式競爭狀態(tài)。那造成上海市場和北京截然不同狀態(tài)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上海本土品牌主打小班和一對一模式,這與京系品牌新東方和學而思有區(qū)別。

  曾有相關人士分析表示,K12會引發(fā)“價格戰(zhàn)”的一個原因是,教育培訓提供的產(chǎn)品和服務趨于同質化。

  在北京市場,雖然學而思、高思等品牌定位在培優(yōu),但是“后來者”新東方優(yōu)能與學而思、高思的目標用戶有相當高的重合度,都以高考為導向,做K12全科類課后輔導,并且班型都是班課。

  然而,上海的本土品牌精銳和昂立,卻都是以精品小班形式為主。尤其是主營一對一業(yè)務的精銳,和新東方優(yōu)能、學而思不屬于同一競爭范疇。而昂立則主打英語品類,這在品牌定位上也錯開了和前兩家的完全正面交鋒。

  此外,小組課尤其是一對一業(yè)務,是否適合用低價的打法,還非常值得商榷。

  有行業(yè)人士評價,一對一、小班課的客戶群主要偏高端,從來不是價格驅動,低價模式不一定能準確獲得目標人群,也就是說,通過低價策略獲得的生源,要保持較高轉化率,這是很難的一件事。

  其二、國際教育對K12考生的選擇形成了一定影響

  據(jù)業(yè)內人士分析,在上海乃至整個華東區(qū)的教育市場,民辦學校和國際教育對整個K12教育市場的分流比較明顯。這種分流直接影響了上海K12培訓市場的業(yè)務狀態(tài)。

  從市場來看,在幼兒園階段,小部分家長開始關注國際課程;小學階段,大部分家長進入觀望狀態(tài),在小學高期和和初中階段“開始準備”。

  學生會在初二會出現(xiàn)一輪分流,在這個時點上,很多學生會做兩手準備,既參加中考,也參加國際學校面試。

  實際上近兩年,北京和上海國際教育發(fā)展速度都在加速,上海尤其突出。據(jù)新學說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截至2016年底,北京和上海的國際學校數(shù)量分別是117所和121所,而且僅2016年,上海就新增了8所國際學校,北京同期增加了3所。

  從上海國際學校迅速增加的趨勢可以看到,國際教育的出口分流了相當一部分K12考生。同時,國際教育目前正有“低齡化”趨勢,這也意味著,選擇國際教育的年齡學段可能進一步下沉,K12考生從低齡階段就可能做出其他選擇。

  另一方面,民辦學校的市場格局也讓北京和上海產(chǎn)生差異。

  根據(jù)國家教育部已公布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截止到2013年底)。北京民辦普通高中55所,在校學生約2萬人;民辦普通初中17所,在校學生2.6萬人;民辦普通小學40所,在校學生5.1萬人。

  上海民辦普通高中53所,在校學生1.3萬人;民辦普通初中54所,在校學生6.1萬人;民辦普通小學180所,在校學生17萬人。

  上海的民辦校資源整體較為突出,這也讓與目標民辦校相關“私教課”很成氣候。這直接導致的情況是,面對處于非公開市場的、走“內銷”和“渠道”為主的私教課,培訓機構拼價格入口,基本無法現(xiàn)實。

  而像“聚焦新初一”這樣的打法,應對市場的內在邏輯是,避免新初一、新高一的兩段打法帶來的資源分流,可以集中老師以及各方面的資源在低年齡段做入口策略,在后期靠口碑轉化到其他高年級。

  不同的市場格局決定了兩個城市有不同的策略和打法。只是,現(xiàn)在還“相對平靜”的上海是否最終也將向北京式的高度競爭演變,未來的變化,值得期待。(多知網(wǎng) 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