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讀只是一種套路,是治標不治本的?!?/p>

量子波動速讀是騙人的,但專家稱1分鐘3000字是有可能的

2019-10-17 16:46:07發(fā)布     來源:多知網(wǎng)    作者:管丟丟  

  文|管丟丟

  最近一則視頻廣泛流傳,視頻中的孩子不斷翻手中的書,發(fā)出像點鈔一樣的聲音。宣傳者稱只要速度夠快,孩子們可以在1—5分鐘內(nèi)閱讀完10萬字的書。

  憑借翻書所形成的量子波動,不用眼睛看就能了解書中含義的科學速讀法,這種讓人瞠目的方法被稱之為“量子波動速讀”。

  01

  量子波動速讀最初由日本人飛谷由美子研發(fā),全稱是Quantum Speed Reading,簡稱QSR,其原理源于量子力學的波粒二象性,看似靜態(tài)的文字實際上也是以波的形式傳播。該方法以迅速激活右腦為目的,通過想像訓練,視覺訓練、高速度視讀訓練等,全面提升資訊轉換成圖像的能力。即便是外語書,翻書的過程亦能激發(fā)大腦迅速翻譯。

  這一方法還被推廣傳到了中國、印度、美國等多個國家。量子波動閱讀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眼睛看,調(diào)動HSP高感知力去學習。HSP高感知力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主要指的是對于一系列事物敏感度非常高的人所具有的心理特質。

  這個心理學上的特質能夠在物理世界直接感受知識傳播的波,即便你帶著眼罩也沒關系,迅速翻完書之后都能夠直接復述。

  這一方法遭到了多數(shù)專家的質疑,據(jù)封面新聞的報道,心理專家唐映紅認為,閱讀的心理過程,包含著視覺識別、形音轉換、語音通達、語義通達,而每一個心理過程都有時間的限制,視覺刺激到視覺識別,這是感覺到知覺的過程,受制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傳遞速度,任何快速閱讀都有不可逾越的機體極限。”

  北京理工大學量子物理學教授尹璋琦在騰訊新聞點評時表示,這純粹是騙人的把戲,他還指出,這幾年蹭量子熱點生造出來的偽科學名詞很多。

  02

  網(wǎng)上出現(xiàn)了一邊倒的態(tài)勢,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量子波動速讀是騙局。我們向一些小學家長了解,家長表示沒有聽過此類的培訓班,即便有也不會送孩子去。

  根據(jù)部編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權威解讀,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篇目增加了。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六年級12冊,共選有古詩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

  體裁多樣,從《詩經(jīng)》到清代的詩文,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等等都涉及。家長希望孩子讀得更快,只要讀得更快就不至于被落下。

  速讀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多知網(wǎng)獨家采訪了金色搖籃創(chuàng)始人、北京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發(fā)展心理學博士、兒童發(fā)展專家程躍。他認為,“量子波動速讀顯然是一個騙局、偽科學?!?/p>

  “這個騙局借助了一些快速閱讀的一些邏輯,對日本七田真閱讀訓練法進行夸大和錯誤加工,冠以量子力學的概念欺騙受眾。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進行自然閱讀,沒有進行過專業(yè)訓練,存在著走神、停頓、跳讀,反復回讀等問題,通過專業(yè)訓練改變這些東西不良習慣,可以提高閱讀速度?!?/p>

  “不僅如此,從生理上說,我們的視覺速度比聽覺速度要快,但由于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我們的聽覺可以直接對語言進行理解加工,聽到即理解。但閱讀則要通過內(nèi)部語言將內(nèi)容傳到聽覺中樞進行加工理解,這樣視覺速度就受到了語言速度的限制。如果可以讓大腦直接對視覺信息進行加工理解,形成眼腦直印,就可以將“讀書”轉變成“看書”,從而提高閱讀速度,這種訓練也是小步驟、階梯化進行的,不可能短時間到如此不可能的高效。”

  “正常人閱讀速度,受到聲音速度的限制,大概在1分鐘350字—450字,如果突破聽覺理解,形成4倍速、8倍速,甚至更高的閱讀速度是可能的,小學生經(jīng)過多年訓練,穩(wěn)定在8倍速閱讀,就 非常不錯了。約1分鐘3000字左右是能做到的。但是1分鐘10萬字,即便世界最頂級的閱讀高手,經(jīng)過長期訓練手指翻書的速度跟得上都是不現(xiàn)實的,對于普通孩子,就是一個嘩眾取寵的事?!?/p>

  03

  閱讀得更快和更多是人類的欲望。

  對速讀和記憶力的追求到了一種癡迷的狀態(tài),只要搜索相關詞匯,就會有大量的相關報道、視頻以及課程,其中不乏影像化作品。

  電影《雨人》由好萊塢著名影星達斯汀·霍夫曼和湯姆·克魯斯主演,最終榮獲198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霍夫曼因成功塑造“雨人”這一角色贏得奧斯卡影帝。

  《雨人》講述的原型是一個叫金皮克的人,他具有過目不忘的超強記憶力。金皮克16個月大時,他的父母就像一般家長一樣,開始讀誦一些書籍給他聽,且邊念邊拉著金皮克的手指順著每一本書的內(nèi)容滑過這些字里行間,金皮克竟能記下父母念給他聽的每一本書,立即將聽到的內(nèi)容復述。

  金皮克在出生后第1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記憶書本的內(nèi)容。他閱讀速度很快,一頁大概僅需要8—10秒的時間,有時候甚至可以兩只眼睛同時分別閱讀左右兩頁的內(nèi)容。

  他的腦子就像是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可以過目不忘,還能自動搜索,在一年后還可以記得95%的內(nèi)容。他從四歲起已閱讀過的書籍超過9000本,被專家稱為“金電腦”。

  金皮克被醫(yī)生診斷為左腦損傷,所以他的過目不忘其實是不可復制的。

  04

  在美國,總統(tǒng)還曾卷入速讀課程的騙局。據(jù)南方周末報道,在美國體系化的速讀培訓始于1950年代末,其先行者艾芙琳·伍德有一個著名的比喻:“你愿意一粒一粒地吃一餐米飯,還是好好地吃一勺?”她聲稱她的方法能使閱讀速度提升至平均速度的二至五倍。

  美國大學畢業(yè)生的平均閱讀速度,約是每分鐘250個詞。據(jù)說伍德的速度是每分鐘2700個詞??夏岬?、尼克松和卡特三位總統(tǒng),都曾派遣白宮工作人員前往伍德創(chuàng)辦的培訓機構學習速讀。自伍德創(chuàng)立這個行業(yè),美國出現(xiàn)大量速讀課程,以各式各樣的方法提升閱讀速度。

  就像好身材不是一天練出來的一樣,閱讀的速度和記憶里也不可能是。正如心理學家唐映紅說的,“需要拋棄任何可以快速提高智力或認知能力的不切實際的期望,世界上沒有任何提高認知能力的捷徑?!?/p>

  知乎上有一位腦科學專家在兩年前寫的文章《速讀是套路,多讀才是王道》指出,常見的速讀技巧包括擴大視野法,略讀法(skimming),引導法(meta guiding),抑制默讀法(subvocalisation inhibition)等。

  他認為,“所有速讀法都有意無意的忽視了閱讀是一種認知活動,是大腦將文字轉化成意義的過程。這樣一個認知過程是需要時間的。速讀培訓利用了人們想要走捷徑的心理來做商業(yè)運作。速讀只是一種套路,是治標不治本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