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慕課)算不上一個全新的概念,一個世紀前,隨著現代郵政體系的建立,函授教育應運而生,首度打破大學校園的疆界,美國大蕭條時,全美接受函授教育的學生人數是同期在校生的4倍。MOOCs就像是函授的數字化產物。
提到MOOCs(幕課),大多數朋友都會覺得這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但仔細想想也并不是那么全嶄新,我們知道,教育產業(yè)一直伴隨科技發(fā)展而進行著持續(xù)自我的革新,一個世紀之前,隨著劃時代的通信系統---現代郵政體系的建立,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隨之孕育而生---函授教育(Correspondence Education),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首度打破了大學校園的疆界,只要你有一只郵箱,那么便可以享受學習帶來的快樂。對接受函數課程的學員而言,他們可根據自己的業(yè)余時間定制學習進度,十分方便。而對學校投資者而言,幾乎不需要投入任何資金,便可招收更多的學生增加營收,同時還能充分利用現有師資和各種教學設施,也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起,全美大學均在你爭我趕的開辦各種函授項目,在美國大蕭條的那段時間內,全美接受函授教育的學生人數幾乎是是同期在校學生人數的4倍之多。
這種最早的遠程教育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打破了校園的物理疆界,由于函授教育可充分利用學員業(yè)余時間,自由定制教學計劃并在教師書面指導下自學,當時大多數教育學者均盼望隨著函授教育的逐漸發(fā)展,最終將徹底變革傳統校園教育模式。
由此看來,在某種意義上講,眼下所熱炒的幕課可以算做是郵政時代函授教育的當代數字化變更產物,幕課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1962年,美國科學家Douglas Engelbart在同斯坦福大學下屬科研機構SRI INTERNATIONAL的一項合作研究計劃中首次提出。(SRI是的一家著名非盈利性科研機構,我們今天計算機所使用的鼠標、超文本hypertext、以及圖形用戶接口GUI均為這家機構研發(fā))在這項究計劃中,Engelbart提出了借助計算機應用協助增進人類智慧的的可能性的觀點,同時闡釋了如何將個人計算機與“互聯的計算機網絡”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大規(guī)模的、全球性的知識分享(massive&global effect of knowledge sharing)。
伴隨著Eagles,BonJovi,Guns N' Rorses的崛起,這個在貓王時期首度提出的教育概念在隨后的半個世紀內也經歷了各種版本的實踐,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初,MIT發(fā)起的OCW---開放課程組件(Open Course Ware)項目,不同于當下MOOCs,早期OCW項目中提供的絕大多數內容均是文本內容的講義及課堂筆記,同時該項目不提供作業(yè)及測驗,因此無法對其學習的進度及效果進行及時評測。
這是關于慕課的第一篇文章,后續(xù)還將繼續(x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