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課的分類版本眾多,個人比較推崇Clark Quinn的版本:斯坦福模式與社交模式。斯坦福模式側重提供相對正式且完整的課程及課后配套評測服務;交互式慕課則提供更社會化學習體驗,學生獲得學習材料后,利用社交媒體對學習內容及知識點進行相關討論,交換觀點以促進學習。
讀書的時候有段時間癡迷于文化人類學,也便讀了些經典著作,從Ruth-Benedict的《菊花與刀》,到Lévi-Strauss的《TristesTropiques》,在午后鼓浪嶼的咖啡館里捧起這些書來閱讀,總是那么的舒服愜意。畢業(yè)多年后的今天,對于這些經典著作的回憶也僅限于愛斯基摩體系、雙邊繼嗣這些支離破碎的概念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曾有過上述類似的經歷,某種意義上講,慕課的出現(xiàn)將會有效改善這種差勁的學習體驗。在我們繼續(xù)深入探討前,首先有必要要搞清楚一個現(xiàn)代教育學概念---關聯(lián)主義(Connectivism),也有人將這個概念翻譯為學習關聯(lián)度,不論如何,它所表達的含義始終都是基于知識的集合網絡。對于關聯(lián)主義學者來講而言,知識并不僅是那些需要死記硬背的孤立信息碎片,學習的過程恰恰是將這些信息孤島有效聯(lián)通的筑橋過程,而重復練習、深度討論及相關實踐則往往是最有效的學習手段?;ヂ?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如今的學習過程更加輕松有效,而隨著慕課的出現(xiàn),人們還可以借助社交網絡(GoogleGroups,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等),就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同時進行討論加深學習,從而更新自己的知識網絡。
借助上述概念,我們便可以對慕課進行簡單的分類,其類型劃分,版本眾多,個人比較推崇Clark Quinn的版本:斯坦福模式(Stanford Model)與社交模式(Connective Model)。(Quinn的觀點同慕課教父級人物、加拿大人GeorgeSiemens所提出的廣播模式/社交模式概念大致相同,在后續(xù)文章中也會針對由上述概念衍生出的慕課商業(yè)模式進行分析。)
簡單的講,斯坦福模式更加側重于提供相對正式且完整的課程及課后配套評測服務,它借助互聯(lián)網為線上學員提供以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為主的經典課程,由于該模式較類似于傳統(tǒng)線下以講師為中心(instructor-centered)的教學,學習體驗主要限于學員個體內,學習過程中缺乏有效交互,這進一步阻礙了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度理解,正因為上述因素,斯坦福模式慕課也更加依賴高質量的課程內容及定制化的配套評測。
與此相反,交互式慕課則提供更加社會化(highly social)學習體驗,學生獲得學習材料后,主要利用內部/外部社交媒體對學習內容及知識點進行相關討論,交換觀點以促進學習。Siemens在多次在公開演講中強調其理想慕課所必備的社會屬性,即有效的學習需進入并借助特定圈子,通過與小伙伴們交流探討,獲取并分享知識。
然而,社交模式的弊端也恰恰源于其學習過程的高度開放性,學生的學習缺乏有效指導,學習進度與結果缺乏權威測評,這一短板也是該模式未來盈利的最大障礙。與之相反,采用斯坦福模式的edX等機構已同VUE進行戰(zhàn)略合作(Pearson下屬專業(yè)考試服務機構,現(xiàn)在165個國家擁有5000多個考試中心,其中230個Pearson專業(yè)考試中心由公司自營),課程結束后,VUE將為學生提供專業(yè)的配套監(jiān)考評測服務,這一舉措也被外界解讀為edX針對未來提供收費課學位課程服務戰(zhàn)略部署之一。
相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慕課有能力同時為更多的人提供知識服務,這也造就了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高學生/教師比的學習體驗,居住在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幾萬人在同一時間研習同一門課程早已不再是科幻電影中的橋段。不論如何,在未來的日子里,慕課仍將在如何完善其學習/交互的體驗道路上進行不斷探索,進而衍生出成熟的商業(yè)模式。
2013.11.08于香港
【UP IN THE AIR】慕課雜談系列的第一篇文章請點擊